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張炳良﹕感動與感慨——人民共和國60年

【明報專訊】毫無疑問,今年「十一」國慶閱兵,場面非常壯觀動人,外國媒體紛紛以「pomp」(壯麗)、「precision」(精密)、「panache」(炫耀)等字眼形容之。閱兵及裝備之陣容,在在展示當今國家軍事力量的壯大和軍隊的現代化;而群眾遊行主題,也在在突出國家從60年前所謂「一窮二白」走到今天「經濟大國」的奮鬥歷程。

有論者批評大會只報喜不報憂,只強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四代領導集體思想路線的正確性,而對60年來共產黨治國得失予以迴避。誠然,官方慶典往往旨在慶祝讚頌,舉世皆然,但是民間社會與普羅百姓,當然在慶祝之餘,也應同時反思國家之過去。

我個人度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慶的心情,可以「感動」和「感慨」概括——今天國家的各項成就,真的是得來不易,以幾代人的血與肉及人民無比的鬥志才換取而來,是多年來一個有堅持、有自信的民族排除內外種種困難的結果,作為國人一分子,怎不動容?不過,中國百多年苦難,內戰、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等造成的政治反覆及社會倒退,又豈能輕輕帶過?建政60年,中共治績有有譽,文革後無力再以馬列毛教條去呼喚國民,近年回歸民族傳統、國家利益及愛國主義論述,以強國去維持管治正當性,乃勢所必然。

國際對中國崛起有褒有貶

國際上對中國崛起有褒有貶。有認之為新冒起的全球大國,在金融海嘯後經濟地位舉足輕重、漸次與美國平分春色,預計2030年其GDP追上後者,因此有「G2」的新說法,今年8月10日《時代》周刊更以「中國能拯救世界嗎?」(Can China Save the World?)為封面報道,指出世界經濟動力正由西向東移。一些發展中國家視中國的發展模式為另類現代化路徑,故有「北京共識」之說,以抗衡後冷戰時期美國新自由主義主宰的「華盛頓共識」。

不過,西方亦存在不少「中國威脅論者」,他們視中共為獨裁邪惡,甚至有歐美政客鼓吹當今具強大軍力的共產中國比斯大林時的蘇聯和納粹德國更為可怕,例如一位歐洲議會議員上月在香港一個研討會上便提出要以印度和日本去制衡中國,這是重彈冷戰時代圍堵中國的老調了。

中國處發展道路上的十字口

西方政界中這樣的仇視,一則只會強化內地年輕一代的國家主義情結,二則也可能鞏固領導層中對西方價值和制度的懷疑。21世紀中國的崛起,是全民族奮力所致,不能以中共體制而去否定。事實上,中國以至印度的復興也是亞洲力量終於抬頭的前奏,歐美不能再像19、20世紀時雄霸天下。不過,中國要在全球發揮影響力,不能單靠經濟、科技或軍事力量,而必須展示其在文明制度及人文價值方面的「軟實力」。對於國家近年硬件建設和經濟增長上的成就,國人切忌自我陶醉,正如幾年前溫家寶總理訪問法國時所說——對中國的成就應除以13億人口,對中國的問題則乘以13億人口;可見國家的包袱仍十分沉重,且追溯至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文化歷史。

過去30年開放改革,的確釋放了毛澤東主義下壓抑多年的國民生產力與積極性,但是GDP上亮麗的數字,及沿海發達地區的富裕,掩蓋不了一些內陸地區的貧困和落後,近年知識界及民間社會開始反思高速經濟增長和城鄉失衡與地區差別擴大下所帶來的社會代價——特別是分配不公與腐敗盛行。自由依然受限、地方施政失當導致群體事件日多、而少數民族問題不斷升級,威脅國家之內部和諧;雖然經濟科技猛進,但是法治及制度建設仍然滯後。在肯定「輝煌成就」之同時,也須正視種種缺陷與不足。國際社會一方面讚美中國強勢,但卻不看好其管治體質,例如世界銀行2008年度全球管治指標為其「發聲與問責」只給予5.8分(總分為100分),其他如法治、控制貪污、規管質素及政治穩定均置於50分以下。中國其實正處於發展道路上的十字口。

新一代中國青年肩負重任

不過,中國的未來,並不如一些國際輿論所言,寄望於中共政權的崩潰。在經濟持續發展及社會仍存在基本穩定性及共產黨也在新陳代謝下,預期什麼政權革命(regime change)只是紙上談兵、一廂情願而已。經歷清末以來百多年國運坎坷,中國人均不願再見大亂,難道上世紀革命及內戰所造成的沉重社會代價還不夠嗎?龍應台近作《大江大海》能不令人沉思嗎?體制內改革仍是較少陣痛的轉型之路,但是改革之步伐則不能停下來,改革路途並不平坦,仍會有反覆。

在慶祝國慶60周年招待會上,溫總致辭時說﹕「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過40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到那時,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這乃願景,但國人皆希望見到國家真的有能力能量去兌現。在未來歲月,新的一代具自信和理想的中國青年,將肩負這項重任,真正擺脫長期封建專制文化的枷鎖,迎來新新中國。


原文:http://news.mingpao.com/20091007/fac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