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川震767億捐款 八成變「額外稅收」

【明報專訊】四川大地震發生至今一年多,海內外的抗震救災捐款及物品總值767.12億元人民幣(截至今年4月30日),龐大捐款流向何處?北京清華大學一份研究調查發現:當中80%的捐款極有可能流入政府的財政專戶,變成政府的「額外稅收」,由政府部門統籌用於災區。部分省份政府用於對口四川援建的資金,甚至有50%以上來自社會捐款。

《中國青年報》報道,清華大學非政府組織(NGO)研究中心對川震捐款展開為期半年的調查。對80%這個數字,團隊負責人、副教授鄧國勝認為是一種不容樂觀的現狀。

清華研究:政府包攬 損民間發展

他說,在不少西方國家,救災時政府一般不接受民間捐贈,即使接受了,也會將錢交由民間組織去使用。事情在中國顯然不是這樣。鄧國勝說,數字背後也有一個隱憂,政府的大包大攬將令民間組織的發展陷於惡性循環,不利公民社會的發展。

團隊的調研發現,截至去年11月,全國為川震捐贈的資金為652.5億元,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約佔58%,約379億元,這一部分由政府部門使用。

各地紅十字會、慈善會及地方基金會的捐款佔了31%,約199億元。團隊對全國7個省市的抽樣調查發現:這些捐款除去小部分捐贈者指定用途的定向資金,非定向資金大多轉入當地政府的財政專戶。在一些省份,捐款毋須轉入政府財政專戶,但仍要由政府統籌使用;有些省市則連定向資金也要先入政府帳戶。

四川大地震後,包括廣東在內部分省份,展開四川對口援助建設,但調查發現,部分省份的援建資金中,有一半以上來自社會捐款,並非由政府財政撥出。

部分對口援建資金來自捐款

捐款「大蛋糕」中最小的一塊,約11%則流向中國紅十字總會、中華慈善總會和16家全國公募基金會。前兩家機構是具壟斷地位的「官辦民間組織」,募集了68億元捐款。兩家機構通常把捐款層層下撥到地方支會,但地方支會往往執行能力弱,結果資金最後還是流向政府,地方政府成為項目的實際執行者。

鄧國勝認為,這是一條逆向的資金流動,方向應該是「小政府,大社會」,政府應從壟斷走向適度開放。「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慨嘆,國際上通行的是政府購買NGO服務,在中國變成了NGO「購買」政府的服務。

文章連結:

http://news.mingpao.com/20090813/gat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